新闻动态
印度商工部长:中国加入WTO是全球贸易体系崩溃的根源,印度绝不允许中资继续吸血!印度不欢迎来自中国的大规模投资
2025-11-24
谁能想到,表面上印度对中国“横眉冷对”,骨子里却是最卖力捡拾中国制造业“洒落的碎片”。这种反差颇有点“打是亲骂是爱”的意味,国际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出看不透的戏码。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最近又语出惊人,声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全球贸易体系崩坏的根源,还扬言要堵死中资企业进印度的大门。听起来像是要改写世界经济规则,细细一品,却像是“刀架在自己脖子上还嘴硬”,说到底是气话多于实招。
戈亚尔可不是嘴上功夫强、实际操作弱的角色。他有金融背景,是注册会计师出身,家族也做企业,算盘精,路数明。自他上任以来,“印度制造”政策说推就推,关税一层层加码,非关税壁垒一道道竖起。根据路透社数据,2024年印度平均关税高达17.6%,比东盟国家高出一倍。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是真刀真枪的政策动作。许多中国企业的投资计划卡在审批表上,比亚迪原本计划投资10亿美元建厂,却被以“国家安全”为由直接否掉。戈亚尔嘴上强硬,实际政策更是步步紧逼,表面上一套,手底下一套。
但戈亚尔所说的“中国吸血”,究竟是在担心印度自身“失血”,还是怕局面“失控”?看看印度的进口结构就一清二楚。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还在1360亿美元的高位徘徊,中国依然稳居印度最大进口来源国,占比超过13%。不管戈亚尔心里多难受,印度在手机、光伏、化工、药品原料等关键领域还是离不开中国供应。嘴上说着“不欢迎”,真要断供,谁都舍不得掐自己脖子。结果就是台上喊打,台下还得偷偷买货,典型的“两面手法”。
戈亚尔那句“世贸组织从中国入世开始崩溃”,分量不轻。世贸组织近几年争端解决机制确实陷入瘫痪,美国不再提名法官。但要说中国入世是“崩坏源头”,这更多是情绪发泄。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全球制造链重新分布。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1年至2021年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例从8%升至30%。有人成了赢家,有人被挤出局,印度的纺织和玩具业的确受到了冲击。但这终归是市场竞争的逻辑,把它等同于体系崩溃,多少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
细细看戈亚尔演讲原文,里面充满了“我们不再天真”“不能再让别人占便宜”之类的话。听起来像是在为本国企业加油打气,又像是对美国方面递话。2024年底,印度刚与美国敲定半导体合作,英特尔和塔塔签下在古吉拉特邦建厂的协议。特斯拉的电动车项目也在推进,背后全是政治账。戈亚尔一边挡着比亚迪,一边欢迎马斯克进场,实在是“前门拒狼,后门迎虎”。所谓“国家安全”,更多只是一个幌子,核心争夺的还是产业话语权。
对于戈亚尔的做法,印度媒体内部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经济时报》拍手叫好,觉得终于有人敢“说真话”;《印度快报》却提醒,保护主义做过了头,只会反噬自身的投资环境。这并非杞人忧天。2023到2025年,印度外资项目审批周期平均延长30%,外商投诉量翻番。日韩企业也被连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披露,2025年上半年在印度新批项目下降12%。护产业成了堵活路,最后大家都不好过,真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戈亚尔这套逻辑,说到底就是把民族情绪包裹在经济焦虑里。国内选民听得热血沸腾,企业主却不得不频频皱眉。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势下,印度的确捡到一些自中国转出的订单,比如苹果把一部分iPhone产能转移到印度,但背后还是中国厂商的身影。富士康、立讯、比亚迪都已经在印度设有代工线。戈亚尔高喊“去中化”,可工厂里跑的还是中国模具和中国式管理体系。这事要是说破了,妥妥的“外甥打灯笼——照旧”。
有时候不禁让人琢磨,印度是不是太想扮演“替代中国”的角色了?但问题是,能力不是说替代就能替代的。制造业的用电成本、基础设施、物流效率、技术积累,哪一样能一蹴而就?世界银行的统计摆在那儿,印度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封中资、加关税,表面看是保产业,实则推高了本地企业成本,百姓买单,企业左右为难,活脱脱的“里外不是人”。
戈亚尔的防范意识强,这和他金融圈出身的风险思维有关。但如今全球贸易结构早就不是靠关税、壁垒说了算。想通过排斥中国来实现自身崛起,最后只会让自己供应链更脆弱。世贸组织的问题不是谁加入谁退出,而是各国都不愿再遵守既有规则。戈亚尔的愤怒可以理解,但方向未必可行。
归根结底,这事就像夫妻吵架,一个抱怨吃亏,另一个劝自立。可账都还在一张桌子上算,谁也离不开谁。如今印度拍着胸脯喊“不欢迎”,不知下次原材料涨价、订单延误的时候,还会不会再变卦。世界变化快,“今天嘴硬,明天还得服软”,这才是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和权威媒体信息整理,仅供观点分析和事实梳理,不代表任何立场,亦不构成投资或政策建议。文章观点仅供读者参考,具体情况请结合实际自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