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宁波华翔转型造机器人,联手高校攻PEEK,主业稳扎新能源汽车配套

2025-10-25

转型,是不是听起来像是职场里面最常见的“我要重启人生”那种热搜话题?

但是,企业转型,比起个人辞职重新择业难度可得是直线上升。

宁波华翔,作为一个以汽车零部件起家的老玩家,如今却突然开始玩起了机器人和PEEK材料高科技,着实让人一头雾水。

问题来了,他们到底是在下大棋,还是纯粹跟风凑热闹?

眼下,智能制造风口真的会带他们起飞,抑或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玄机?

且听我一步步和大伙拆解这场“智造野心”背后的迷局。

不得不说,宁波华翔入局机器人,其实有点像同学聚会迟到一小时还非要抢麦唱首主打歌。

今年6月刚成立子公司华翔启源,据说仅用一个月就搞定了智元机器人的代工大单。

这速度,真不输一些搞直播带货的网红明星。

仔细瞧瞧,智元机器人可是业内玩“通用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新锐厂牌,主打的“远征”系列就是全尺寸双足机器人。

听上去好像很高大上,实际上就是那种会走路、能搬货,还让你忍不住想测一测它能不能跳广场舞的机器人。

华翔启源现在的身份呢,类比一下就像手机界的富士康,自己不做终端品牌,但给人家最牛的品牌代工,关节模组总成、整机组装全包了。

而且据董秘张远达说,他们今年下半年就能装配超1000台,明年只会更猛。

这要是搁过去,哪家汽配厂敢这么豪横?

不过华翔可不是只满意当个“搬砖工”的。

人家打的算盘很清楚,短期不追利润,把团队和体系先打扎实,未来要往ODM方向走——就是帮甲方连设计带组装一条龙,甚至做应用解决方案。

说白了,节目主持人只是磨刀霍霍,真正想做的是幕后策划家。

在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埋头干代工的时候,华翔已经琢磨着爬上“价值链”更高的那一层。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黑色幽默是吧。

财报里写得明明白白,目前机器人业务初期投入就快8000万元,预计明年能有5000万营收,后年拼一下或许能做到两个亿。

听着是挺激动人心的,但想想国内造车新势力烧钱升级的路数,这么多钱投进一个新领域,初期见效未必快。

就像你追剧投入的情感,谁保证最后结局不烂尾?

其实,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还不是造机器人,而是他们这一波PEEK项目的神操作。

PEEK是什么?

这可不是某种网红饮料——它是聚醚醚酮,属于工程塑料中的“超级明星”,拉伸强度、韧性统统顶尖——一脚踢翻传统材料界的“铁饭碗”。

老实讲,这物料贵得让人肉疼,可偏偏它轻且耐高温,特别适合用在机器人关节、骨架,甚至高端汽车零部件。

不过咱们中国企业以前总是被专利卡脖子,成本高得像天花板。

现在宁波华翔居然联手吉林大学,把PEEK核心专利一签就是20年,未来合资建厂,就定在明年四季度一期4000吨,目标直指将来年产能一举冲到12000吨。

最给力的是,目标直接嚷出来:一吨不高于20万,硬要把行业平均价格打下来!

想象一下,以前高端机器人厂家动辄要看国外材料商脸色,如今要是能用上自己萌发的聚醚醚酮,会不会真有种“卡壳的喉咙终于通了”的痛快?

张远达更是底气十足,表态2027年后PEEK业务能成为新的利润引擎。

一边布局机器人批量出货,一边联合高校打专利和供应链组合拳,这波操作要说不是“野心”,我都不信。

话说回来,转型能不能成,还得回看主业靠不靠谱,别一味投注新赛道但大本营直接塌方。

宁波华翔今年动作其实颇有点刀割断腕的悲壮——为了把海外资产包袱撂下,主动剥离欧洲和北美资产,不惜一次性损失十多个小目标。(数字漂亮,压力应该也不小)

可这样的大手笔换来的是,主业终于能喘口气。

国内市场订单纷至沓来。

2025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收入已经飙到了104.38亿,占了总营收八成多,同比还涨了一截。

而且从红旗、江铃到比亚迪、理想、吉利、小鹏,通通都安插进了采购名单,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几乎收割了一遍。

别说,这种情况就像找到新舞台的老艺术家,配角转正直接上主场。

董秘还补了句话:传统汽车零部件,咱还希望每年能稳稳涨上10%–15%,现在订单和产能都挺满。

曝光一下,今年还要定增加码29.21亿,钱砸到哪里?主要就是智能底盘、研发中心和机器人。

讲明白点,这就是“拿主业做底,把高科技做翼”,稳当起飞的节奏。

再往深里扒拉,这家公司还真有点像理工男版的全能型选手。

从起步时的金属件、内饰件,到后来搞电子、智能附件,一路走的都是技术驱动的渐进路线。

目前,他们押注智能底盘三大件(转向、制动、减震),摆明了下盘扎实,研究上车用得起又耐操的零部件生态。

这也算是典型的国产配套厂商聪明策略——不拼噱头,先把供货能力、技术协同练到极致,机器人和PEEK再作为新杠杆推动产业升级。

对比那些一窝蜂搞AI、IP、元宇宙的企业,华翔的路径算是偏理性派。

既想吃下新赛道的红利,也不丢失传统业务根基,前后呼应,不猛冲但求稳。

这么看,所谓的“智造野心”,其实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硬把制造业的生意盘成精细化、智能化操作。

然而,市场其实没那么温柔善良。

无论机器人还是工程塑料新材料,这都是靠技术壁垒和规模效应死磕的战场。

PEEK虽好,量产和成本压降、专利和研发、品控和应用匹配,哪一样差了都可能掉坑里。

机器人更别提,那可是众多大小玩家竞逐的“修罗场”,还得面对周期波动、政策引导等多重考验。

你说风口来了能不能一飞冲天?更现实的是,谁可以提前筑牢护城河,谁就多几分快速翻身的概率。

至于短期利润,正如华翔自己说的,目前这两条新业务并不指望当下赚得盆满钵满。

“先把能力练出来”,有魄力,也有点承压的豪气。

但部分投资者可能会嘀咕:花一大笔钱买未来,万一风口停了,这投资还能翻回来吗?

市面上那些半路出家的“新玩家”,可不都死得挺快?

哪怕有吉林大学、大品牌客户背书,但路还很长,不是说有了专利、签了客户、扔了钱就能顺利升级。

更别提当下产能建设、市场教育、团队扩充、上下游打通,每一样都是消耗战。

能苟住多久,是忍耐力,更拼执行力。

条条大路,终归得用业绩和技术说话,说白了,这不是情怀,也不是幻想。

整体来看,宁波华翔的确在变化。

从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一步步开始向智能制造、高分子材料转型。

每一步都像棋手下子的同时,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他们这样不断自身“清创”、“注血”、引进人才、联合高校,花大钱赌技术前景,让人一边担心风险,一边暗自期待,或许还真能碰上“下一个时代”。

不过,大刀阔斧后的回报周期、不确定性,以及中途可能遇上的技术瓶颈、政策调控、下游市场变数,绝对不是“躺赚”那么简单。

谁都知道,超级转型不是一蹴而就,路远不及想象那般平坦。

“智造野心”到底能跑多远,还得市场和用户一次次验证。

但至少,他们展现了中国制造企业在新时代敢于跨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姿态。

这份不服输的劲头,怎么看都值得给点掌声。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宁波华翔的“智造野心”会不会实现颠覆式跃迁?

你觉得机器人、PEEK这些新赛道,真能帮他们打造可持续增长新引擎吗?

欢迎在评论区一块探讨,来唠唠你对中国制造业创新升级的看法!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爱电竞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