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俄罗斯自申请来!愿对中国分享大推力发动机技术?中国为何婉拒
2025-10-10
“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谁都能说,可真到用钱买命的时候就怂了。美国那把发动机一卡脖子,C919差点趴窝,搞得全网都在骂“国产飞机没心脏”。偏偏这时候,俄罗斯笑眯眯地递来一根稻草:PD-14要不要?PD-26也给你留着。听上去像雪中送炭,可中国轻轻一句“谢谢,不用”,就把普京晾在了雪地里。
雪地里那点儿尴尬,得从七年前说起。2016年,中俄眉来眼去,打算联手造CR929宽体客机,中国出钱,俄罗斯出技术,听着挺美。可项目一开,俄方就想把最核心的发动机攥死在自己手里,中方每多问一句技术细节,人家就翻白眼:学走了你卖谁去?拉锯扯皮三年,愣是没把合同拍板。等到2022年俄乌开打,西方制裁劈头盖脸砸下来,俄方缺芯片缺机床,连钛合金都得省着用,CR929直接降级成了“主要供应商”,说白了就是打下手。
这边俄罗斯忙着救火,那边中国也没闲着。LEAP-1C被断供的消息一出,航发集团连夜把“长江1000A”拉出来遛弯。央视画面里,发动机挂在伊尔-76肚皮底下,轰隆隆飞了一小时,工程师抱着电脑蹦出一句:振动指标比老外还好。张彦仲院士更是直接放话:适航证年内拿下,2030年批量装机。一句话,心脏手术已经排到日程表,不需要再挂别国的专家号。
有人问,PD-14不是号称全球只有四个国家能造吗?没错,可它和长江1000A属于同一代,推力都在十三吨上下,俄方账面上的优势只剩“成熟”俩字。成熟意味着定型早,也意味着油耗和寿命按十年前的标准算,真要装到C919上,还得重新做适配,时间成本一点不比重新研发少。更关键的是,俄方自己也没把PD-14玩利索:2023年交付的MC-21客机因为制裁缺零件,发动机三天两头返厂,俄航自己都吐槽“比波音还娇气”。
再往深扒,俄方手里的牌其实就剩情怀。苏联老底子攒下的高压压气机确实牛过,可三十年没更新,设计软件还是上世纪的版本。中国这边却一路小跑:单晶叶片耐温拉到两百度,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减重15%,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直接上三余度,用工程师的话说,“现在不是我们会什么,而是我们想不想用”。
所以普京那句“愿意提供整套技术”,听起来像大礼包,拆开一看,说明书是俄文的,保修还得寄回莫斯科。中国民航局算了笔账:真要全套引进,光是建立维修线就得三年,培训技师又得两年,五年后长江1000A都飞满一千小时了,何苦再绕远路?
有人担心,万一美俄哪天联手再卡脖子怎么办?其实早在2019年,中国就把稀土永磁体出口收紧了一把,通用电气立马慌神:F-35的电机离不开这东西。事实证明,牌桌上只要手里攥着对方离不开的筹码,就不怕掀桌子。发动机也一样,国产涡扇15给歼-20用,涡扇20给运-20用,民用航发无非是把军品的脾气磨顺点,技术底座早就铺好了。
再往远了看,C919只是开胃菜,C929、C939都在排队。俄方想靠PD-35分一杯羹,可那玩意儿现在连高压涡轮第二级叶片都没影儿,进度条停在PPT上。中国航发直接甩出CJ-2000,二十吨级推力,核心机已经跑完耐久试验,回头一看俄罗斯还在众筹经费,场面一度非常安静。
至于中俄关系,好归好,生意归生意。2023年俄技术集团想低价卖钛合金,中国反手签了哈萨克斯坦的长单;俄想入股中国航发子公司,被一句“技术路线不同”婉拒。朋友可以一起喝酒,但发动机这种命门,还是揣自己兜里踏实。
说到底,当年买LEAP-1C是图省事,现在被卡过脖子,长记性了。俄罗斯的发动机像前任送的旧围巾,留着碍眼,扔了又怕冷,可中国已经给自己织了件新羽绒服,还是带加热功能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长江1000A真能在年内拿证,你会不会在首航时抢着买第一张机票?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