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宁德时代三次豪赌成功逆转全球格局,击败日韩垄断每日盈利1.7亿
2025-09-18
稿件由青茶整理发表
前言
在商界,有些人脚踏实地,有些人则敢于孤注一掷。宁德时代就是后者的典范:敢在别人不敢赌的领域下注,一次次让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现在,它已经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领头羊,半年的净利润超过了300亿元。
顶着日韩垄断的压力一路突围,成功拿下宝马的严苛订单,又耗重金出海争夺欧洲市场的话语权,敢于三次押宝,结果都实现了逆转。
宁德时代是怎么打破日韩的垄断,靠什么实现日赚1.7亿元的呢?
电池行业的“生死局”
在90年代,日、韩两国几乎把全球电池市场给垄断了。
在1991年,索尼发布了第一款商用锂电池,凭借它的轻便和高效,迅速风靡市场,日企一度控制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
紧接着,韩国的三星和LG加快脚步猛力拓展,把整个行业稳稳牢牢地被日韩两国盘踞住了。
那会儿咱们中国,连插上一脚的资格都没有,谈不上话语权。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曾毓群下了人生中第一次大手笔的赌注。
1999年,他果断放弃了国企研究院的“铁饭碗”,与香港ATL合作,开始投入到聚合物锂电池的研发中。
要知道,那会儿研发电池可是花大笔钱的事儿,可中国那时不但没有成熟的产业链,也缺乏经验和资金。
更让人头疼的是,当年从美国贝尔实验室买来的那些专利,里面有个致命的问题——电池容易鼓包变形,全球二十多家拥有这项专利的公司,都没找到办法搞定。
换句话说,这几乎就像是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可是曾毓群并没有怕困难,他带着团队连续奋战,实验室里的灯几乎一直亮着,从没关过。
两周后,他们经过调整电解液的配比,成功搞定了这个让整个行业头疼的问题。
从此以后,ATL成为全世界唯一能实现这类电池规模化生产的公司。
依靠这项技术实力,他们很快占领了国际供应链,拿下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这些手机行业的大户订单,还为北京奥运会的电动大巴提供了电池方案。
在2005年,日本的TDK公司瞄准了ATL,把它收入了自己的麾下。
虽然ATL换了新东家,但这段经历为曾毓群积累了很多宝贝——行业的人脉关系、技术储备以及完整的团队。
几年的磨炼,让他早就弄明白了将来的路该怎么走。
在2009年,国家开始推行“十城千辆”计划,新能源车的补贴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厉害。
曾毓群敏锐地察觉到,这会成为一个比手机电池还要庞大的新兴市场。
因此,他首次敢于尝试,离开了ATL,在福建宁德建立了宁德时代。
这个选择,注定要和日韩的大厂正面交锋。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宁德时代一开始就没打算小打小闹,而是直奔新能源汽车的浪潮而去。
随着国家政策一路加码,中国市场迅速崛起,宁德时代也趁机抓住了第一个发展良机,为之后的快速跃升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接下宝马订单
在2012年,那会儿宁德时代还只是个刚起步的新人公司,但正好遇到了一次改变命运的好机会。
听说宝马现在正忙着给他们的第一款纯电动车找电池供应商呢。
感觉这个机会挺不错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可不容易,像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宝马对供应商的技术要求高得吓人,整整800多页的标准,都是德文写的,没有一点简化版。
从材料挑选到工艺步骤,再到安全规范和检测标准,几乎囊括了电池研发的每一个环节。
面对这份要求极为严苛、几乎挑剔到极点的标准,连三星和博世这些老牌劲旅都没能过关。
要是换成别人,估计早就打退堂鼓了。
不过曾毓群却敢于展开人生第二次“豪赌”,拼了命也要接下这个订单。
他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电池测试中心,把几乎所有的人力和资源都投入进去。
大家都说,宁德时代简直是在用生命在搞电池。
整个过程呀,可说是困难重重,每一道测试都得试上上百、上千次,哪怕一点点差错,都得从头再来,烦不烦人!
不过,就是靠这些“硬仗”,让宁德时代一天天把研发、测试、生产的流程都练得炉火纯青,越来越完整。
最后,他们不仅顺利闯过了宝马那吃硬的考验,还变成了对方电动汽车用电池的正式供货商。
这一仗,让宁德时代一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宝马的背书效果,比想象中还要强得多。宁德时代靠这个打开了欧洲市场,不多久就赢得了奔驰、大众、长城、北汽等国内外车企的订单。
在2017年,他们的电池出货量超过了比亚迪和松下,登上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不仅如此,宁德时代在技术路线的重大抉择上,再次精准把握了方向。
当时市场上主要有两派:比亚迪集中力量搞磷酸铁锂,而宁德时代则在三元锂电池上下了不少资金。
正巧国家政策支持高能量密度电池,能带来更长的续航,这也让宁德时代抓住了这个风口。
接下来的几年里,电动车像火箭一样飞速发展,他们稳稳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
2018年,宁德时代顺利挂牌交易,第一天市值差点达到800亿,之后一路猛涨,到2020年底已经突破了7500亿大关。
而且,公司一直在不断增加研发资金,2021年推出了钠离子电池,到了2022年,又推出了麒麟电池,续航里程达到了1000公里,带头树立了行业的新标杆。
说到底,没有宝马订单那场硬仗,哪会有现在的“宁王”?
争夺欧洲话语权
在国内市场稳稳占据第一的位置后,曾毓群可没就此满足。
他明白,要想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就得迈出步伐,拓展视野。
于是,他踏出了人生第三次豪赌的大步——投入巨资出海。
去国外市场啊,表面看挺有门路,但风险可不低。欧洲哪些国家一边盼着电动车产业能快点崛起,一边又怕中国的电池企业抢了他们的蛋糕。
欧盟推出了一套繁琐的电池规范,从环保标准到劳工条件,哪个环节都比咱们国内的规定严格得多,几乎翻了好几番。
一条生产线在欧洲的环保花费,差不多相当于咱们在中国建三座工厂的投资额。
就算投进去几百个亿欧元,也不一定能顺利上线运营。不过曾毓群坚信,这一步地迈出去。
他清楚,现在欧洲站稳脚跟的人,未来才能掌握产业的主导权。
2018年,宁德时代率先在德国投资了2.4亿欧元建厂,之后又增加到18亿欧元。
到了2023年,这家工厂终于开始运营,并且实现了盈利。
接着,他们又在匈牙利搞了个100GWh的超级工厂,正好在欧洲的核心地带,旁边就是奔驰、奥迪这些车企的厂子。
2024年那座在西班牙的工厂,被看作是最具战略价值的一个点。
宁德时代和Stellantis合资,投入资金达到300亿元,建设时间预计得拖上四年。
虽然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远比国内要多,但换来的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成果:Stellantis同意让宁德时代全程掌控技术流程。
这就意味着,以后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在电池的标准方面,很可能得“听宁德的话”。
到这个时候,宁德时代在欧洲已经搭建出了德国、匈牙利和西班牙的“三角阵”,基本上包揽了整个西欧的汽车产业链。
加上技术授权模式(LRS),宁德的行业标准正逐步变成了全球通用的准则。
换句话说,这不只是卖电池的事,更是借由深度合作,把欧洲的汽车制造商纳入自己的“圈子”,这样一来,就能在未来的全球新能源产业布局中拿到主导位置。
这次下的豪注,也许比之前两次更大一点儿,但要是赢了,宁德时代可不只是在行业里领头羊那么简单,而且还能成为全球规则的制定者。
结语
经过三次大手笔下注,三次都赢了,才让宁德时代今天能轻松实现“每天赚1.7亿元”的酷炫战绩。
商界的故事层出不穷,而宁德时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押中了自己,还押对了中国制造的未来。
在新能源行业风起云涌的背景下,这家公司不再只是个普通企业,而是一面象征,展示着中国力量如何从追随者跃升为全球领导者。
这,就是宁德时代真正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