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从3000万到“地板价”,全球首台国产相控阵CT落成,反占110国市场!
2025-08-18
导读:从3000万到“地板价”,全球首台国产相控阵CT落成,反占110国市场!
在无计可施之时,我们能否自力更生进行创造呢?CT检查作为现代科技的关键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发展迅猛,缔造了多个“第一”。例如,近期全球首台相控阵CT落成,其核心部件实现了100%国产化。
然而,二十年前的国内CT状况却截然不同。彼时,国内CT数量稀缺,且无一台为国产。进口设备价格昂贵,致使出现“用不起仪器,看不起病”的困境。
CT属于极为精密的设备,其构造涵盖数以万计的零件,涉及十多万项专利。由于国内技术匮乏,国际巨头企业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对价格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这使得进口CT价格异常高昂。一台进口的PET - CT设备价格高达数千万元,每次检查费用约为7000元,并且同款设备在国内市场的售价是美国的两倍。
东西卖得太贵,最后都是咱普通老百姓掏钱。好多机构根本买不起这些高价设备,没办法,只能降低要求,去买国外淘汰掉的二手设备。以前,中国每一千万人里,才有一台PET - CT。
外国企业把市场给垄断了,这价格就被他们抬得高高的,还在技术上卡咱们脖子。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得自己搞技术研发,有咱自己的技术才行。
1987年,辽宁省耗费50万美元从美国引进的一台CT机突发故障。向美方求助,却遭其断然拒绝。在无计可施的艰难处境下,技术人员毅然决定自行调试维修。他们历经数月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功修复该CT机。
此事件一经传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轰动,使国人深刻体悟到“自力更生”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自信,发出“既然能修,那也能造”的豪迈心声。自此,国产CT的自主研发之路正式开启。
据参与研发的人员回忆,当时由于经费有限且专业器械匮乏,在调试CT机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轮流接受射线扫描以获取所需图像。更为棘手的是,国内不仅缺乏相关的图纸资料,而且阵列处理机技术也被国外实施封锁。
面对困境,他们毅然决然地做出抉择:“既然当前路径行不通,那就开拓新的途径!”于是,研发人员勇于大胆创新,以PC机替代阵列处理机,开创了国际先例。1997年,我国成功研制出首台国产CT,成为全球第四个具备全身CT生产能力的国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AKG水平会逐步降低。特别是在30岁之后,其下降速度会显著加快,从而加速身体的老化进程。过去,人们别无选择,如今则能够借助国产前沿科技来维持身体活力。
同样,国产CT大幅降低了设备价格与检查费用。国产CT直接将“进口价”削减了50% - 70%,“检查费”也随之降低了15% - 40%,个别乡镇的CT检查费用已低至50元/次。
东软、安科、联影等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合作,先后攻克了探测器、高压发生器、重建算法等关键部件的技术难题,实现了16 - 128层CT的国产化,64层以下CT的国产化率已超过50%。
随着国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医疗设备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例如,我国推出了第二款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发的ZAP - X外科手术机器人也开始在国内工厂投入生产。这些先进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不仅降低了医疗检查成本,还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大量订单。
数据表明,国产高端设备的出口比例已从2015年的不足5%(彼时出口主要为中低端设备)提升至2023年的15% - 20%。在CT领域,512层、双能、光子计数、相控阵等前沿技术均由国产设备率先推出或与国际同步推出。国产CT装机量现已突破50000台,产品出口至110多个国家。
国产CT历经27年,成功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三级跨越,实现了从曾经“买不来、修不起”到如今“首发新技术”的历史性转变,成为高端装备领域智能制造的典范。
二十多年前,国内CT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然而,通过科研人员与相关企业的不懈努力,国产CT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最初在技术上跟随国际步伐,到后来与国际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直至如今在部分领域引领行业发展。如今,国产CT在高端装备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实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