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18世纪的罐头食品与军队后勤

2025-08-18

在1795年,法国政府为了改善士兵和水手在战争期间的伙食,悬赏寻找一种新的食物保存方法。当时,传统的保存方法如盐腌、干燥和熏制虽然能够延长食物的保质期,但这些方法不仅会改变食物的味道,还会损失大量的营养成分。

1

早期的探索

食物变质常常导致粮食短缺和浪费,罗伯特·波义耳在1660年至1662年间进行的食物变质实验,实验的核心是设置严格的对照组,将相同的食物样本同时置于接收器内被抽成真空的环境、暴露在常压下的密封玻璃容器内以及完全开放于空气的环境中,并引入了一组接收器内空气被反复通入(每日充气1次)的条件,以观察并比较其变质速度的差异。

1662年3月的鲜肉实验中,波义耳使用了同日宰杀的小羊肉,切割成重量2盎司的立方块。结果显示,悬挂在真空环境中的肉块在14天内均未出现蛆虫,仅表面干缩;置于常压密封罩内的肉块在第3天开始出现绿斑,第5天便有蛆虫滋生;而每日被重新充入空气的肉块,变质速度与常压对照组完全一致。

在水果实验中,真空环境中的马斯喀特葡萄在3周内仅发生缓慢脱水,而常压对照组在7天左右即发生霉变腐烂;真空中的樱桃则能保持硬质状态达11天,与之对比,常压下的樱桃在4天内便软化并渗出汁液。面包霉变实验中同批次面包切片在真空环境需至少21天以上才出现微量霉点,而在常压环境下仅需3至5天即霉变显著。

(胡克给波义耳制造的抽气机)

波义耳极其重视实验的严谨性,采取了多项措施控制潜在干扰变量。所有对比实验均在相同室温范围(15至18摄氏度)下进行。尽管当时对微生物作用尚无认识,波义耳仍敏锐地尝试控制“变质种子”(他使用的术语)的影响。他使用沸水彻底清洗实验容器,并用酒精擦拭样本表面。1661年12月经过沸水处理器具后,常压下的样本变质时间可被延迟2天以上。光照与湿度因素也受到关注,接收器被放置于避光且通风位置一致的环境下,真空环境因减压导致的脱水效应最终使其相对湿度低于其他组别。

根据1660年代初至1662年间数十次重复实验的结果,波义耳在其文章中强调:“空气的剥夺显著延缓了有机物质的变质进程…….这表明空气对维持变质过程具有实质作用,而非简单旁观者。这一结论首次以受控实验证明,空气是食物变质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且变质速度与食物接触空气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此发现以无可辩驳的证据,彻底颠覆了变质源于物质内部“自发发生”的古老教条。

受波义耳启发,丹尼斯·帕潘在1675-1680年间将研究焦点转向结合真空密封与加热技术的食物保存方法。帕潘于1679年自己制作了一个实验装置——“蒸煮器”。该装置的核心创新在于采用厚壁玻璃瓶或锻造铸铁容器作为载体,配以螺旋加压金属盖和浸油皮革垫圈,容器顶部设置了安全阀,可以通过砝码调节内部压力,该结构被视为现代高压锅的技术雏形。在操作流程上,帕潘先将食物置于密闭的蒸煮器内用沸水蒸气加热至少30分钟,随后趁热将处理后的样本转移至预先抽成真空的接收瓶中密封保存。

(帕潘蒸煮器)

1681年帕潘在皇家学会周会上进行了一次公开演示,实验中选取同一只羊腿肉切成重量均为3盎司的肉块作为样本,分为三组进行差异处理,实验组将肉块置于蒸煮器中经受蒸汽加热30分钟,随后趁热移入真空玻璃瓶密封保存;第一对照组(将相同重量肉块直接放入相同真空度的玻璃瓶密封;第二对照组的肉块则置于敞口玻璃皿中不做任何封闭处理。所有样本均存放于皇家学会地下室的恒温环境(温度维持在12至15摄氏度),并定期记录观察结果。

根据发布的最终实验报告,实验组样本在182天储存期后,仅有小部分肉块出现轻微褐变或针尖状微小霉点;仅真空处理的对照组在储存至第70天(约10周)时,已出现明显霉斑或变质液化现象;而暴露于空气的对照组则在第3周即完全腐烂,具体表现为“渗出恶臭黏液并滋生大量蛆虫”。

帕潘在统计实验数据后发现在总计36次独立实验中,加热真空组中仍有三成出现变质,主要表现为储存超过90天后发生的变质,且变质多集中于样本内部区域。帕潘指出失败主因包括加热过程不均匀,“体积过大的样本或骨肉部位导热性差异导致核心温度不足,实测厚度超1.5英寸的肉块中心温度仅达82至94摄氏度";密封系统存在缺陷,“玻璃瓶接缝处封堵油脂随使用干涸后,导致微量空气渗入”;以及“若容器未经彻底清洁,变质必然重生”,尽管当时尚未形成微生物概念。

然而该技术最终未能实现商业化推广,根本原因在于过高的制造成本——锻造铸铁蒸煮器单套售价达2英镑,相当于瓦工等手工劳动者40天工资),玻璃真空瓶另需15先令成本;安全风险同样不可忽视,1684年法兰克福演示中发生玻璃瓶爆炸事故,导致操作者受伤。尽管波义耳和帕潘的实验建立了空气在变质中的角色,但当时的科学界缺乏微生物认识,导致问题悬而未决。

2

阿佩尔的突破

尼古拉斯·阿佩尔出生于法国香槟区沙隆,阿佩尔于1780年代在巴黎成为一名知名糖果师和糕点师,他在制作糖渍水果的过程中发现将草莓浸泡在75%浓度的糖浆中并密封后,可以保存18个月不会变质。这一观察促使他提出科学假说:通过隔绝空气并结合热处理的手段,可以推广到肉类、蔬菜等其他食品的保存。

阿佩尔在1786年进行的肉类测试中,将牛胫骨熬煮浓缩汤(持续沸煮2小时)趁热装入容量1升的双耳陶罐蜡封保存,1787年10月开启检验记录为“汤体凝固如冻状,复热后口感与新鲜骨汤无差异”;1788年的蔬菜测试则使用青豌豆经沸水煮5分钟后密封于广口瓶,储存18个月后开罐显示"色泽保持鲜绿,质地仅略软于新鲜产品”;1789年设计的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未经密封的同批次样品在1至3周内全部霉变变质,而热处理不足的样品在2至4个月内相继变质。

1795年起,阿佩尔开展了系统性实验,他优先选用香槟酒瓶作为容器,因其玻璃厚度可承受内部压力,且瓶口直径小于2厘米,优于普通玻璃瓶。密封工艺采用软木塞加蜡封的双层技术,蜡层厚度要求达到3至4毫米,外部用铁丝加固。加热过程通过双层蒸锅精确控制,在沸水环境中不同食品所需加热时长有明确区分,蔬菜如豌豆需45分钟,肉类如小牛肉需2小时,鱼类则需1.5小时。

(阿佩尔和他的香槟酒瓶罐头)

1802年法兰西西印度舰队因长期食用缺乏维生素C的腌制食品导致船员出现坏血病,促使法国海军部于1803年正式启动对尼古拉·阿佩尔食物保存技术的实用性验证。1804年12月,海军部在布列斯特兵工厂实验室完成首轮测试,24种罐装食品(包括肉酱、浓缩肉汤、豌豆及乳制品)在恒温40摄氏度环境中储存90日后开封,变质率仅2%。

基于此结果,1805年10月海军部选定24门炮护卫舰“海角号”执行实船测试,该舰预定航线覆盖北大西洋与加勒比海高温高湿区域,计划航期5至7个月。阿佩尔本人在巴黎马恩河畔工厂制备全部测试样品,由其弟子杜蒙监督生产流程,使用白蜡密封玻璃罐。样品内容物包括每罐装1.5公斤的熟制牛肉、固形物含量50%的浓缩骨髓骨汤、灭菌全脂牛奶以及豌豆与胡萝卜混合蔬菜,总计3大箱312份样品,每箱均附铅封编号目录。对照实验设置传统盐渍牛肉与硬饼干,所有样品置于舰艏舱木架上避免阳光直射。

“海角号”于1806年1月18日自布雷斯特启航,经加勒比海巡航后于同年9月5日返回罗什福尔港,总航程230天。北大西洋航段舱温维持在4至10摄氏度,加勒比海区域(6月至8月)舱温达31至36摄氏度,航行期间严格执行每月开启4罐相同编号样品检测的规程。

1806年9月8日在海军部专员监督下开启所有剩余样品,熟制牛肉类94罐全部完好,肉质保持红润无酸败气味;浓缩骨汤78罐中有77罐完好,变质的1罐经检验因运输导致的1.2毫米玻璃裂缝所致;灭菌牛奶68罐中有67罐完好,变质的1罐确认为封蜡存在0.3毫米至0.5毫米气泡孔洞导致漏气;蔬菜类72罐全部完好,豌豆维持绿色且胡萝卜未软烂。综合312份样品中仅3罐变质,同期舰载的传统盐渍牛肉有超过三分之一出现变质,大量生蛆盐肉被迫抛弃入海。

1809年8月,拿破仑一世签署法令,授予阿佩尔12000法郎奖金,条件是阿佩尔要向法兰西研究院提交完整工艺手册、在巴黎设立公开作坊演示全套操作流程、允许法国政府向指定工厂授权该技术。

截至1814年1月,法国本土已建成18家授权工厂。其中巴黎总厂于1810年投产,年产能60万罐,主要生产浓缩汤、蔬菜及炼乳;南特工厂1811年投产,年产能25万罐,专注沙丁鱼与豆类制品;波尔多工厂1811年投产,年产能18万罐,生产鹅肝酱与果酱;其余13家工厂于1813至1814年间陆续投产,平均年产能9万罐,主要加工区域性农产品,其中大部分供应给陆军后勤署。

3

技术传播与改进

伦敦食品批发商彼得·杜兰德于1811年6月获得阿佩尔的法文专著,同年10月杜兰德与阿佩尔签署正式委托协议。协议授予杜兰德在英国境内独家专利代理权,杜兰德需每年支付授权费500英镑,同时阿佩尔承诺提供技术咨询支持。

杜兰德于1812年2月向英国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并获得批复。该专利说明书的工艺原理部分直接援引阿佩尔法核心技术:“将食品装入洁净容器后密封,置于沸水浴中加热45分钟至4小时(时间依食物种类而定),热处理后无气泡溢出表明空气隔绝完全”,其革命性创新在于首次明确引入金属容器替代玻璃罐。

1812年10月,杜兰德将该专利以1000英镑价格转售给工程师布莱恩·唐金及其合伙人约翰·霍尔。1813年,他们在伦敦创立“唐金、霍尔与甘布尔公司”,建立了全球首家金属罐头工厂。该厂的核心技术改进体现为三方面:其一,使用0.2毫米厚镀锡层的马口铁罐替代玻璃容器,这一材料革新显著提升产品坚固性。其二,发明三重卷边密封工艺,在罐盖与罐体接合处使用0.5毫米厚橡胶垫圈,通过蒸汽加热实现永久压合。其三,研发半自动制罐系统。

该工厂在1813至1814年间实现了三项核心技术创新:第一项为材料革新,使用伯明翰约翰·罗伯逊钢厂特供的0.2毫米厚度镀锡马口铁全面替代玻璃容器;第二项为密封工艺革命性突破,三重卷边永久压合结构中罐盖内缘嵌入0.5毫米厚南美三叶橡胶树汁制成的垫圈,经120摄氏度蒸汽加热软化橡胶材质后,以压力机垂直压合罐盖与罐体;第三项为半自动化生产系统,包括采用12马力改良瓦特蒸汽机驱动的冲压成型线,每小时可生产罐体毛坯200片,自动封罐机单机日处理量达1500罐。1814年7月,工厂向皇家海军交付首批5000罐每罐净重1磅的炖牛肉与3000罐胡萝卜泥。

(马口铁罐头)

阿佩尔于1814年4月至7月亲赴伦敦进行权利交涉。5月12日他参观了唐金的金属罐生产线,6月3日通过律师向杜兰德提出正式分成要求,但仅支付阿佩尔200英镑技术咨询费。阿佩尔最终未能获得预期收益,于1814年7月离开英国。

金属罐头技术于1818年在英国首次应用于极地科学探险。当年约翰·罗斯船长指挥的“伊莎贝拉号"北极探险队携带了唐金公司生产的4000罐罐头食品,探险队120名成员食用该批次罐头后均未出现坏血病症状。1823年唐金公司年产量达21万罐,其中的八成供应英国海军。得益于自动锡焊生产线投产实现每分钟50罐的生产效率,至1828年该公司年产量提升至120万罐。

1835年全欧金属罐头年产量达850万罐,此时镀锡层延压技术已在欧洲普及,镀锡铁罐市场占有率达92%,造成这一格局的主因在于运输环节中玻璃罐破损率太高,且铁罐单罐成本仅1.2便士,而玻璃罐是3便士。

4

近代的军用罐头

罐头食品全面融入军事后勤体系是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时期,1854年9月14日,英国首批4万登陆部队在卡拉米塔湾登陆时,随船补给携带了8万罐罐头食品,其中包括6万罐净重1磅的腌牛肉罐头,以及2万罐净重0.5磅的豌豆罐头。1854年9月至1855年3月期间,配备罐头补给师的士兵中坏血病发病率极少,而同期的传统补给师的士兵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根本差异在于罐头食品保存的维生素C含量,而传统腌肉则完全丧失该营养成分。

为满足战争部1854年12月提出的罐头保质期延长至5年的军需标准,伯明翰兵工厂技术主管威廉·戈登主导了技术革新,采用工作压力达15磅/平方英寸(约1标准大气压)的锻钢灭菌釜;制定精确温度控制标准,牛肉罐头需在120摄氏度蒸汽温度下处理45分钟,豌豆罐头则需115摄氏度处理30分钟;创建苯胺染料溶液加压检测法,成品罐在0.5大气压测试环境下无染料渗漏方合格。生产技术改进使月产量从1854年9月的15万罐提升至1855年3月的62万罐,新型灭菌工艺罐头经认证保质期达5年8个月。

战争结束时的1856年,英军罐头日均消耗量达12万罐,罐头占野战口粮比例从战前的35%提升至78%。此技术革新迅速向民用领域转化,1858年利物浦罐头厂采用蒸汽压力灭菌技术后,民用罐头出厂价降低四成。“罐头食品不仅显著降低坏血病发病率,其密封包装特性更使战地厨房交叉污染减少,士兵肠道感染率因此下降两成。

美国内战中,罐头成为北方联邦军战略优势要素。联邦政府于1861年建立中央采购体系,签约企业数量从1862年首批42家扩展至1864年的73家,主要采购品类包括净重1磅的盐渍牛肉罐头、豆类与胡萝卜压缩蔬菜罐头以及硬面包罐头。以费城先锋工厂为例,其1862年7月仅配备8台蒸汽灭菌釜与240名工人,月产能28万罐;至1864年11月引进博迪自动填装机后,灭菌釜增至32台,工人达510名,月产能突破158万罐。

(罐头食品)

1864年谢尔曼将军“向海洋进军”战役中,联邦军单兵标准配给为8罐牛肉罐头加6罐蔬菜罐头。携带该补给体系的部队在1864年11月15日至12月21日期间实现日均行军30.2公里,连续作战75天未发生食物短缺事件,罐装食品使北方部队在破坏铁路运输后仍保持战略机动能力。

相较之下,南方邦联全境仅3家作坊式罐头厂,仍采用沸水浴灭菌工艺,最高月产能仅8万罐。整场战争期间联邦军累计接收1.8亿个罐头,每千罐运输重量仅590千克,运输效能优势显著,至此罐头食品完成从辅助军粮到战略要素的历史性转变。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爱电竞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