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1958年余秋里调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毛主席见面先问:你今年多大了

2025-08-18

1957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全国原油需求量高达500万吨,但石油部门只完成了145.7万吨。这意味着,当时中国的工业和交通几乎被“缺油”拖累。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从未接触过石油的将军,被推上了石油部长的位置。他能胜任吗?他的上任,又将如何改变中国的命运?

余秋里,一个从战场上走出来的将军,从未接触过石油行业,却在毛主席的亲自点名下,被任命为石油部长。有人质疑:他不懂石油,凭什么当部长?也有人支持:年轻有冲劲,正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这一任命,在石油系统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老员工们私下议论纷纷:“这人连转椅都不会坐,怎么带我们挖石油?”更有甚者,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将军,对石油一窍不通。

然而,毛主席却坚定地说:“他年轻,有干劲!”周总理也点头称是。彭德怀更是推荐了这位“独臂将军”,理由只有一个——他不信西方所谓的“贫油论”。

余秋里上任后,面对的是一个混乱、低效的石油系统。他在办公室里坐木凳,与李聚奎并肩办公,手拿小本子请教问题,这些举动让一些职工觉得他“好欺负”。甚至有人调侃:“他打仗可以,挖油恐怕不行。”

但余秋里并非表面看起来那般软弱。他深知,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先整顿队伍。他组织了一次会议,会上原本嘈杂无序,有人织毛衣,有人看书,还有人在交头接耳。余秋里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宣布休息一刻钟,给这些人“冷静”时间。

十五分钟后,他再次走进会场,猛地一拍桌子,全场瞬间安静。他怒斥道:“为什么我们石油部门没有完成任务?你们是不是看不起我?还是看不起李聚奎?”

这一番话,彻底点燃了现场气氛。职工们面红耳赤,从此不敢再懈怠。余秋里用行动证明,他不仅是将军,更是一位懂得管理、敢于担当的领导者。

整顿完队伍后,余秋里开始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油田。他首先瞄准川中地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结果却令人失望。那里虽然有油,但储量极低,开采成本高,产出比极不划算。

1959年在上海开会时,毛主席问起川中的情况,余秋里只能苦笑回应:“找到了,但不是油田。”毛主席虽未责怪,却鼓励他说:“没关系,中国这么大,不怕找不到。”

余秋里并未气馁,他回想起邓小平曾提到的东北松辽平原,决定调转方向,向东北进军。这一决策,看似大胆,实则经过深思熟虑。

余秋里找到地质部部长李四光,两人一拍即合。李四光拿出一份地震分析图,指出松辽平原可能存在大油田。余秋里激动不已,立即组建队伍,由康世恩带队前往东北。

几个月后,康世恩传来捷报:“余部长,我们找到油了!”余秋里听后,喜极而泣。萨尔图油田的发现,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迎来了重大转折。

这一发现不仅让余秋里信心倍增,也让中央领导看到了希望。毛主席高兴地表示:“挖!”

油田找到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更加棘手。开发石油需要巨额资金、先进设备和大量人员。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资源极度匮乏。余秋里想到一个办法——动员退伍老兵。

他找到罗瑞卿,张口就要三万人。罗瑞卿调侃说:“你这是抢人啊?”余秋里也不含糊:“总长,你就送佛送到西吧!”

最终,罗瑞卿出面请示中央,三天后,三万多名退伍老兵奔赴油田,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中坚力量。

有人说,余秋里是个“外行”,但他用行动证明,只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就能打破一切偏见。他不信“贫油论”,不信“外行不能管内行”,更不信“困难不可战胜”。

可笑的是,有些人至今还在争论:石油到底是谁发现的?是李四光的科学预测,还是余秋里的果断决策?其实,答案早已明了——没有李四光的理论支持,就没有余秋里的方向;没有余秋里的执行力,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石油工业。

如果当年毛主席没有选择余秋里,而是继续让李聚奎担任石油部长,中国会不会晚几年实现石油自给?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毕竟,有时候,一个正确的选择,可能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爱电竞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