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浙江诸暨72岁麻糍奶奶车祸身亡,揭城市1230摊位治理漏洞
2025-11-24
2025年11月9日傍晚,浙江诸暨西三环路的车流如常奔涌。72岁的“麻糍奶奶”挑着担子穿过路口,下一秒,她倒在了车轮之下。她不是第一个在城市边缘谋生的老人,却可能是第一个以这种方式被全城记住的人。
这位老人常年独行于街巷之间,用一副担子串起诸暨的清晨与黄昏。她卖的不只是麻糍,更是一种熟人社会的温度——街坊记得她的身影,孩子熟悉她的叫卖声。她的死亡,揭开了城市温情表层下的一道裂痕:当一个老人靠双脚丈量城市,她的路权在哪里?
诸暨并非没有治理流动摊贩的尝试。当地设立自产自销疏导点、规划便民摊位群,甚至将家装商场改造为集中市集,让92名摊贩月入近万元。这些举措曾被视为“烟火气”与“秩序感”兼顾的典范。但“麻糍奶奶”始终没进任何固定摊点。她选择走街串巷,或许因为灵活,或许因为边缘——那些被规划遗漏的角落,才是她赖以生存的空间。
她的日常,是千万老年摊贩的缩影。他们多为农村户籍、失土农民,平均年龄超过66岁,靠体力换取微薄收入。他们在早晚高峰出摊,穿行于机动车流之间,用三轮车挡住非机动车道,只为多卖几块麻糍。这不是违规,而是生存。而城市交通系统从未为他们设计安全出口:没有专设摆卖区,没有夜间照明,没有针对高龄者的防护指引。
有人会说,占道经营本就不该被鼓励。可问题从来不是“该不该”,而是“他们还能去哪儿”。诸暨设置了1230个便民摊位,但总量仍不足以覆盖所有需求。更关键的是,许多老人不愿或不能进入集中管理区域——手续繁琐、位置偏远、时段固定,都不符合他们的实际能力。当制度的毛细血管无法延伸到最底层,他们只能回到马路上,用身体与车流博弈。
这不是孤例。今年4月,吉林通化一名摆摊老人被无证驾驶者撞成九级伤残,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先行赔付19.8万元,法官直言:“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要看普通劳动者是否得到公平对待。”这句话,应成为所有城市治理者的镜鉴。
我们纪念“麻糍奶奶”,不能止于朋友圈的悼念。真正的尊重,是让下一个挑担老人不必在生计与安全之间做选择。诸暨可以再设十个“小蓝棚”,但更重要的是,在交通规划中为老年摊贩留出可见、可及、可安身的空间——比如划定低速摆卖区,配建反光标识与临时照明,或在早晚高峰增派引导员。
城市不该只属于车轮,也该属于脚步。当一个老人挑着担子走过清晨,她不该是交通数据里的一个黑点,而应是这座城市心跳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