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太空“抢地盘”大战悄然打响!美国抢占4.2万颗频段,剩下不多了
2025-11-22
你看到的每一次火箭升空,背后都是一场残酷的太空“抢地盘”大战。 这不是科幻小说,是正在我们头顶上空真实发生的较量。
真正的焦点不是火箭本身,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卫星频段资源,太空中的“黄金地段”和“稀缺车牌”。
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简单粗暴:谁先申报并成功把卫星打上去占住位置,宝贵的频段就归谁。 这就像90年代抢装电话,晚一步,最好的“号码”就没了。 而我们的对手,已经狂奔了好几年。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已经申报了约4.2万颗卫星的频段使用权,这个数字几乎占据了近地轨道可容纳卫星总数的70%。 截至2025年8月,已有超过9000颗星链卫星在轨运行,它们牢牢占据了传输信号好、价值最高的Ku、Ka等“黄金频段”。
这4.2万颗是什么概念? 从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到星链计划上马之前,全球总共才发射了约4000颗卫星。 一个星链计划,就超过了人类航天史上所有卫星数量的10倍。
更关键的是,近地轨道这颗“星球”的停车位是有限的。 专家推测,近地轨道最多只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 星链一家就占掉了4.2万个车位,剩下的空间已经不多。
2021年,中国空间站不得不两次实施紧急避碰,原因就是星链卫星的危险接近。 这不是简单的交通意外,而是太空资源争夺日趋白热化的直接体现。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航天正在多条战线全力追赶。 “GW星座”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千帆星座”规划超过1.5万颗,“鸿鹄-3星座”目标10000颗。 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的低轨卫星总数已达5.13万颗。
2024年12月16日,中国星网的GW星座首组卫星成功入轨。 到2025年8月,在轨卫星数量已超过90颗。 按照计划,未来5年内要完成10%的组网发射任务,在2035年实现全球覆盖。
但规划上万颗卫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题是如何把它们送上天。 这就是中国航天面临的“星多箭少”困境。
运力差距显而易见。 美国的“星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50吨,而中国现役运力最大的长征五号是25吨。 更要命的是发射频率和成本。 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在2025年即将完成年度第100次发射任务,几乎垄断了全球商业发射市场。
猎鹰9号通过火箭回收技术,实现了“回收-复用-迭代”的成熟模式。 它就像一辆可以反复跑的卡车,将发射成本压到每公斤1.4万至1.8万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国内商业发射的主流报价还在每公斤5万至10万元,有的高达15万元,成本是别人的3到5倍。
没有廉价、大运力的火箭,就无法快速、低成本地把成千上万的卫星送上天,去占住那些已经申报的频段。 这是一个致命的循环。
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出现IPO热潮。 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星河动力、天兵航天等公司排着队启动上市辅导。 这波“上市潮”本质上是在为“烧钱”的研发和未来大规模发射“输血”。
科创板的“第五套上市标准”为这些暂时无法盈利、但研发投入巨大的硬核科技公司打开了绿色通道。 拿到钱干什么? 就是为了解决“可重复使用”这个核心难题。
在可回收火箭的技术路线上,中国公司正在不同路径上探索突围。 大部分头部企业选择了相对稳妥的垂直着陆路线。
星际荣耀在2023年11月完成了国内首次全尺寸火箭一子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 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在2024年9月完成了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有一家公司选择了一条更为激进的路。 大航跃迁从成立之初就瞄准了最具挑战性的塔架回收方向,也就是马斯克推崇的“筷子夹”技术。 让火箭在半空中被发射塔的机械臂精准捕获,听起来像科幻电影,但一旦成熟,将彻底改写游戏规则。
这种技术的优势是革命性的。 火箭被捕获后直接放回发射架,理论上几小时内就能完成基础检查和燃料加注,实现快速再发射。
传统模式下,一枚火箭一年可能只能发射几次,而塔架回收技术理论上可以实现一天内多次发射。
卫星互联网争夺的不仅是商业市场,更是战略制高点。 在俄乌冲突中,“星链”卫星为乌军的指挥系统、无人机作战和战场通信提供了关键支持。 这让世界各国清醒认识到,过度依赖他人的卫星网络,无异于将安全命脉拱手相让。
欧盟已斥资100多亿欧元启动IRIS2计划,日本在2025财年防卫预算中编列2833亿日元用于低轨卫星星座项目。 太空领域的“去美国化”正在成为全球趋势。
地球上仍有约26亿人口无法接入互联网,这些人群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 卫星互联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可行方案。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454亿美元,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有望突破万亿美元。
卫星互联网还是未来6G网络体系中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的关键环节。 这意味着今天的轨道和频段争夺,直接关系到未来数字世界的主导权。
2023年,国内部分智能手机就内置了卫星通讯模块。 2025年5月,中国成功完成全球首次基于5G标准的卫星直连手机视频通话。 手机直连卫星的商业化落地,只缺星座组网这张最后的“拼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