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牛市主播扎堆,熊市集体隐身?财经主播的 “潮汐定律” 藏着 3 个真相

2025-10-09

“去年牛市时打开直播平台,满屏都是喊‘抄底’‘涨停’的财经主播,现在熊市翻半天都找不到几个正经开播的了。” 股民李女士的疑惑道出了一个普遍现象:股市如同指挥棒,牛市一来,财经主播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熊市降临,这些身影又迅速淡出视野。这种 “潮汐式” 起伏并非偶然,而是投资者需求、商业变现逻辑与行业生存法则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次聚散背后都藏着清晰的利益链条与市场规律。

牛市的流量红利,是财经主播扎堆出现的核心诱因。股价普涨时,赚钱效应会吸引大批 “股市新手” 涌入市场,他们既渴望快速掌握投资技巧,又急需获取 “靠谱” 的操作建议,形成了庞大的内容需求缺口。数据显示,2024 年 A 股牛市期间,某短视频平台财经类直播的日均观看量较熊市增长 370%,单场直播破 10 万人在线成为常态。这种需求爆发让主播们看到了机会 —— 即便是普通投顾,开播讲解基础选股逻辑也能快速积累粉丝,头部主播的直播间更是能撬动 5 亿元级别的跟风资金,足以影响中小盘股走势。对平台而言,高流量的财经直播能带来可观的广告收益,自然会放宽准入、倾斜流量,形成 “用户涌入 — 平台扶持 — 主播进场” 的正向循环。

商业变现的可行性差异,决定了主播在牛熊市的生存状态。财经主播的收入高度依赖牛市带来的变现窗口,广告合作、流量分成、衍生服务构成了主要盈利来源。以一位 225 万粉丝的腰部财经博主为例,牛市时单条广告收入可达 13.5 万 - 20.25 万元,加上年播放量 3 亿次带来的 45 万 - 105 万元流量分成,再叠加图书出版、高端社群等衍生收益,年净收入能稳定在 300 万 - 650 万元区间。但熊市时,品牌广告预算收紧,投资者付费意愿骤降,这种变现模式瞬间崩塌。有券商主播透露,熊市投流成本与创收严重倒挂,不投流无曝光,投流后甚至赚不回成本,不少团队撑不过三个月就被迫解散。基金大 V “小瑜哥” 就因实盘组合年亏 15%,最终关闭组合转型直播带货卖咖啡,成为熊市主播生存困境的缩影。

熊市的 “信任危机” 与内容困境,让主播难以维持存续。牛市中,股价上涨会掩盖分析缺陷,即便主播推荐的个股逻辑牵强,只要短期上涨就能收获信任;但熊市里,市场持续下跌,任何预测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主播很容易陷入 “越推荐越亏损” 的信任崩塌循环。更关键的是,熊市缺乏明确的市场主线,无论是宏观分析还是个股解读,都难以给出让投资者信服的结论。券商分析师老徐就坦言,熊市里专业的谨慎分析在散户看来 “没劲”,而激进话术又面临监管风险,陷入 “讲专业没人看,讲热点怕违规” 的两难境地。这种内容创作的 “失语”,让许多主播宁愿停播也不愿自砸招牌。

监管环境的动态调整,进一步加剧了主播的 “潮汐式” 起伏。牛市中,海量投资者涌入催生了部分主播的违规操作,诸如 “集体荐股拉涨停”“承诺收益” 等行为屡见不鲜。当市场过热引发风险时,监管部门会加大整治力度,关停违规直播间、处罚相关机构,间接为合规主播腾出流量空间。但熊市时,虽然违规行为减少,平台却因流量下滑收紧扶持政策,合规主播反而面临 “限流” 困境 —— 有券商主播透露,熊市直播间常被限制曝光,甚至出现 “一关就是一个月” 的情况,彻底失去生存土壤。这种 “牛市管内容、熊市限流量” 的监管与平台逻辑,让主播群体随市场波动更趋明显。

机构与个人主播的 “双向选择”,也重塑了不同市场周期的行业生态。牛市时,券商等机构会主动下场布局直播,甚至要求全员开号日更、工作日直播,试图通过线上引流抢占客户。这种 “正规军” 入场带动了行业热度,也吸引了大量个人主播跟风进场。但熊市来临时,机构首先收缩成本,解散线上团队、削减直播预算,仅保留核心业务;个人主播失去机构背书与流量扶持,又缺乏持续变现能力,自然纷纷离场。上一轮牛市中,某券商曾组建近 40 人的电话销售团队配合直播业务,熊市后团队直接解散,仅保留少数核心主播维持基本运营,正是这种生态调整的真实写照。

财经主播的 “潮汐定律”,本质是股市周期与商业逻辑的必然结果。牛市的赚钱效应制造需求、打开变现窗口,熊市的亏损现实摧毁信任、切断利益链条,而监管与平台的动态调整则成为加速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对投资者而言,看懂这种 “潮汐式” 起伏更能保持理性 —— 牛市不必盲从主播的激进建议,熊市也无需因信息减少而焦虑。毕竟,真正能穿越牛熊的投资智慧,从来不是直播间的即兴解读,而是对市场规律的深刻认知与长期坚持。

#财经#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爱电竞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