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永历帝的最后希望:李定国护主抗清,为何败给了 “自己人”?
2025-08-05
张献忠发动起义后,先后收了四个养子:老大是孙可望,老二为李定国,老三叫刘文秀,老四名艾能奇。
这四位养子跟着张献忠四处征战,立下了卓越功勋,被人们称为“四将军”。
1646年8月,张献忠从四川领兵北上抗击清军,没料到在西充凤凰山与清军遇上,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大西军损失惨重,他自己也被豪格一箭射死。
混乱之际,四将军主动站出来,聚集大西军残部数万人,连夜奔袭数百里,突破一道道防线,才得以逃脱。
之后,四将军率领军队进入贵州,贵州西部各郡见势不妙纷纷投降,大西军这才得到一块可以立足的地方。
在贵阳,四将军召开军事会议,商量今后的发展方向。孙可望主张进军广东,一旦情况不利就退到海上;李定国则主张联合南明,以图恢复大明的江山。
李定国之所以主张联合南明,是因为张献忠去世前曾对众人说:
明朝有三百年的正统地位,上天一定不会让它灭亡,我死后,你们要赶紧归顺明朝,不要做不义的事。
李定国九岁就跟随张献忠,由张献忠一手养大,和张献忠感情很深,所以他决定遵照张献忠的遗愿。
孙可望却不这么想,他心里只想着如何保住性命,其他事情都不重要。
由于意见有分歧,孙可望和李定国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众人的劝说下,孙可望才勉强同意联合明朝抗击清军。
大西军进入贵州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云南。当时云南正发生沙定洲叛乱,黔国公沐天波逃离昆明,副将龙在田非常焦急,于是打算联合大西军对抗沙定洲。
原来,很早以前,龙在田还在明朝做官时,曾对张献忠提供过帮助,双方关系很好,四将军和他也都是老熟人。
当时,龙在田派人告诉四将军,只要大西军率军进入云南,“以大义的名义讨伐,全省都能平定”。
四将军认为这是扩充根据地的好机会,于是暂时把争议放在一边,以协助沐天波平定叛乱的名义率军进入云南,很快就收复了昆明。
1647年4月,大西军进入昆明,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之后又派人迎接沐天波,和沐天波达成联盟,并向云南百姓宣布:“共同辅佐王室,恢复大明天下!”
8月,四将军在昆明一起称王,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推举孙可望为领袖。
此后,四将军率军平定了沙定洲叛乱,艾能奇在战场上牺牲,他的部众被孙可望收编,四将军变成了三将军。
沙定洲之乱被彻底平定后,三将军对云南进行治理和改革,使得云南在短短两三年间就变成了安乐的地方,成为大西军重要的后方基地,以云贵为中心的抗清局面就此形成。
由于大西军在云南很受百姓拥护,当地百姓纷纷加入,使得大西军迅速扩充到20多万人,还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象队。
此后,孙可望率领军队进入贵州,留下李定国镇守云南,刘文秀则进攻四川,夺取了川南地区。
就在大西军快速发展的时候,南明却在不断走向衰败。
1646年11月,朱由榔在肇庆登基称帝,建立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
永历帝称帝后,先和绍武帝发生了战争,双方互有损失。后来清军进攻广东,绍武帝被杀,永历帝也开始逃跑。
在清军的打击下,南明军队接连战败,永历帝一逃再逃,最后逃到了广西南宁。此时南明军队几乎损失光了,他所能依靠的,只有同样在抗清的大西军了。
起初,孙可望不打算理会永历帝,只想在云贵称王称霸,但遭到了李定国的反对。
孙可望迫于李定国、刘文秀实力强大,于是改变态度,说可以接纳永历帝,同时表示要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李定国虽然很不高兴,但为了挽救永历帝,只得选择忍耐。
1652年正月,清军进攻广西,永历帝从南宁逃走,孙可望便派人把他接到贵州安龙所安置,又把安龙所改名为安龙府,答应每年都会供应钱粮给皇室。
实际上,孙可望把永历帝一家软禁了起来,永历帝迫于无奈,封他为秦王,还授予他大小事务可以先斩后奏的权力。
不管怎样,大西军联合明朝抗击清军的形势到这时就彻底形成了。两股抗清势力的联合,虽然不能说是强强联手,但总算形成了统一战线,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力和资源。
1652年春,鉴于南明和大西军联合,抗清势力有所发展,清廷派遣定南王孔有德进攻贵州,平西王吴三桂进攻四川。
清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对南明抗清基地云贵进行包围。
形势非常危急,李定国派人请求孙可望出兵,孙可望虽然野心很大,但军事才能不容小看,很快就做出安排:由刘文秀进攻四川,李定国进攻湖南,他自己则留守云贵,等待时机行动。
不得不说,大西军的战斗力很强,李定国和刘文秀出征后,都取得了空前的大胜。
先说刘文秀,他进入四川后,多次击败吴三桂,不仅夺取了四川大部分地区,还把吴三桂围困在四川阆中动弹不得。
李定国的战绩更为辉煌,当时他率领八万大军及15头大象出征,首先向湖南发起进攻。孔有德率军奋力抵抗,却依然丢失城池、损失士兵,被迫退往广西桂林。
7月,李定国率军进入广西,对桂林发起猛烈进攻,孔有德走投无路,只得杀掉妻妾后自焚而死,只留下一个女儿孔四贞。
孔有德死后,李定国顺势平定了广西大部分地区。
由于李定国出征前曾立下规矩:不杀人、不奸淫、不抢夺财物、不宰杀耕牛、不放火,所以得到了湖南和广西百姓的支持。百姓自发驱赶清军,不少人还参军入伍,加入抗清队伍,李定国军的声势大大振作。
不久后,李定国又回过头来攻打湖南,很快占领了湖南全境,并对江西发起进攻。
在七个月的时间里,李定国共收复了两个州、十六个郡的土地,创造了“湘桂大捷”的佳绩,他的声望逐渐提高。
清军在湖广一带接连战败,清廷非常震动,于是派遣洪承畴管理湖广、云贵、两广地区,又派遣敬亲王尼堪担任定远大将军,率领十五万精兵直扑李定国的大本营长沙。
面对强敌,李定国毫不畏惧,从容做出安排:大军暂时撤出长沙,引诱清军渡过湘江,他和冯双礼、马进忠分别率领军队埋伏起来,等清军过了衡山,再发起三面进攻。
然而,李定国的计划被冯双礼告诉了孙可望。孙可望担心李定国军功太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暗中让冯双礼和马进忠撤出战场。
清军抵达衡州后,李定国按照原计划出击,却没见到冯双礼和马进忠的踪影。他来不及多想,只得独自率领军队作战。
所谓擒贼先擒王,李定国带着一队人马直奔清军中军,最终发现了尼堪的踪迹,他快马上前,一刀将尼堪劈成两半。
清军失去主帅后,顿时乱作一团,李定国顺势率军冲杀,杀死杀伤无数清军,但由于没有形成包围圈,导致不少清军逃走。
李定国出征不到一年,横跨多个省份,收复广西、湖南,两次击败清朝亲王,消灭数十万清军,掀起了抗清的新高潮,赢得了明朝遗老黄宗羲的高度评价:
“直到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次击败清朝亲王,天下震动。这是万历戊午年以来全盛天下都未曾有过的事。”
清朝方面,由于清军屡次败给李定国,损失极其惨重,以至于清军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感到害怕,清廷甚至一度打算放弃西南各省,和李定国平分天下。
但是,南明的大好形势很快出现了转折。
1652年10月,由于刘文秀轻敌,在阆中被吴三桂击败。
孙可望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竟然以永历帝的名义削去刘文秀的爵位,还拆散了刘文秀的军队,结果引起了大西将领的不满,人心开始涣散。
不仅如此,孙可望对李定国取得的功劳非常嫉妒,不但阻止永历帝封李定国为西宁王,扣押永历帝发放的赏银,还想方设法迫害李定国。
孙可望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自从孙可望把永历帝接到贵州后,就一直想着如何取代他,成为南明皇帝。
但孙可望和李定国、刘文秀之间的矛盾很深,尤其是李定国,只要这两个人存在,他就无法坐上皇帝的宝座。
搞定刘文秀后,孙可望开始着手对付李定国。当时李定国正打算继续与清军作战,孙可望却悄无声息地率军来到湖南,还派人请李定国来议事,打算趁机除掉他。
李定国本打算前去,刘文秀的儿子却突然到访,向他揭发了孙可望的阴谋。李定国感到很伤心,便给孙可望写了一封信,劝说他同心协力对抗清朝:
“如今虽然大局稍有转机,但敌人势力强大,成败还不可知。正是我们同心协力、共图复兴的时候。不应随便听从谗言,自相残杀,从而败坏国家,希望您能深思熟虑。”
孙可望见信后,不但不知悔改,还率军攻打李定国。李定国顾全大局,为避免两败俱伤,只得率军退往广西,大约有5万多人跟随他,另有数万人选择留下,后来被孙可望收编。
就这样,孙可望毫不费力就得到了湖南,他为此沾沾自喜,却不知道大祸即将来临。
1653年2月,清廷得知孙可望和李定国闹翻,便派军对湖南发起突然进攻。孙可望毫无防备,被打得大败,不仅丢掉了湖南,还损失了十几万军队,受战火影响而死伤的百姓达到百万。
与此同时,清廷还派遣军队攻打广西,因李定国军人数少,几次败给清军,他取得的大好局面就这样被孙可望毁掉了。
3月,李定国分兵进入广东发展,但在肇庆和新会等地都遭遇失利,后来返回广西发展,又在桂林遭遇失利。
此外,李定国军遭到瘟疫侵扰,减员非常严重,于是写信向退回贵州的孙可望求援,孙可望却不派一兵一卒,选择坐观成败。
更绝情的是,当李定国率领仅剩的六千人退回南宁府时,孙可望竟然派人烧掉他必经之路上的粮草,摧毁道路桥梁以断绝他的退路,同时派遣四万多人阻止他向贵州靠拢。
11月,永历帝见孙可望不仅在贵阳修建宫殿、设置文武百官,还以皇帝自居,知道孙可望马上就要篡位了。
在大臣的劝说下,永历帝派遣大臣吴贞毓到南宁去见李定国,请求李定国来救自己。
李定国见到密诏后,非常着急,打算带人去救,却不料被孙可望发现,孙可望于是派遣白文选将永历帝押解到贵阳。
白文选早就对孙可望不满了,又得知李定国将要来安龙府接驾,于是借故敷衍孙可望,然后等候李定国的到来。
1656年2月,李定国来到安龙府,与白文选一起护送永历帝前往云南,因为广西已经被清军合围,除了云南之外,他们无处可去了。
当时,负责镇守云南的是刘文秀,手上足足有五万大军,此前他虽然被孙可望解除职务,但为了对付李定国,孙可望又启用了他。
刘文秀得知李定国和永历帝要到云南,便亲自去见李定国,李定国对他说,孙可望就是董卓那样的人,自己绝不做董卓,他便带着永历帝和李定国去到昆明。
永历帝进入昆明后,将昆明改为滇都,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白文选为巩国公,所有大事都由李定国处理。
李定国一方面对永历帝恭恭敬敬,另一方面为了争取孙可望,多次派人与他联络,并送还了孙可望的家人,孙可望非但不回头,还发兵十四万攻打云南。
孙可望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他可以说是众叛亲离,因为他的部下都反对内战,马进忠、马宝、马惟兴等人甚至派人与白文选联络,打算临阵倒戈。
9月,孙可望与李定国在交水河畔爆发大战,但刚一开战,孙可望的部下就全部投降了李定国。
孙可望大惊失色,大呼“众将都叛变了吗”,然后只带着几十名骑兵逃走。
在逃亡的一路上,没有人肯接纳孙可望,他感到无比绝望,回到贵州之后,镇守贵州的冯双礼甚至派遣军队跟踪他。
这个时候,孙可望其实还有机会,只要他到云南投降李定国,还是可以继续联手抗清的。
但是,孙可望自尊心太强,压不下失利的怒火,于是带着妻儿及大量金银财宝,跑到长沙投降了洪承畴,以借兵复仇。
对于孙可望的投降,清廷十分重视,派人将他接到京城,为他举办了高规格的迎接仪式,并册封他为义王,赏赐他宅邸及大量安家费。
对于清廷而言,孙可望是极具价值的,因为他对大西军及南明的情况了如指掌。
孙可望也没有半点犹豫,直接将他所知道的情况和盘托出,清廷因此对李定国了如指掌,也展开了一系列军事部署。
“献上云南、贵州的地图,并陈述进取的情况。”
1658年2月,清军在彻底摸清李定国的底细后,分三路大军出征,分别从四川、广西和湖南进攻贵州。
因当时李定国正在镇压王自奇、关有才叛乱,无暇顾及贵州,等他准备出征的时候,贵州大部被清军攻占的消息就传来了。
为了抵抗清军,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李定国当即开始调兵遣将,打算出征贵州。
当时,洪承畴就在清军当中,他是个狡猾的人,为了防止李定国对分散的清军发起进攻,从而导致清军不利,便给李定国写了一封信,信中是这么说的:
“我本是前朝待罪之臣,一心想与您同舟共济,只等吴王(指吴三桂)到来,合兵听从您的指挥,不劳您的军队远道出征。”
洪承畴说自己打算跟吴三桂一起回归南明,李定国不知真假,便没有继续增兵到贵州,因此延误了战机,等到他识破谎言后出征之时,清军已经占领贵州,并开始进攻云南。
面对十几万清军压境,云南各条防线开始崩溃,李定国亲率三万大军与清军主帅朵尼决战,也因为遭遇清军火攻而失利,只得退回昆明。
随后,清军对大西军和百姓展开大屠杀,被杀者多达三四十万人,制造了又一惨案。
自清军发起新一轮攻势以来,大西军就没占到什么便宜,李定国知道是孙可望出卖了自己,便感到非常生气,但他并不打算放弃。
不久后,永历帝就召开了御前会议,商讨今后出路,多数人认为,因为孙可望的背叛,南明已经穷途末路了,必须及时转移。
当时,有人主张进入巴蜀,有人主张进入广东,也有人主张进入滇西,事急就遁入缅甸,这些主张都是消极的。
唯有李定国主张进入湖南,以此来号召汉人抗击清军,不胜则可以退入越南,航海到厦门,与郑成功进行联合。
“胜则六诏又归我们所有,不胜则进入交趾,召集针罗等船只,航海到厦门,与延平王(郑成功)合兵讨伐。”
但是,永历帝已经被吓破胆了,沐天波等人也不愿意离开家乡,所以最终决定进入滇西,李定国极力劝阻,但奈何众人不听。
于是,李定国就护送永历帝前往滇西,但清军很快就追来,他便分兵4000保护永历帝的安全,自己则带领剩下的6000人断后。
最终,吴三桂率军在磨盘山追上了李定国,双方爆发大战,李定国以损失4000人的代价,消灭了一万余清军。
吴三桂战败之后,不敢再与李定国作战,便后撤了三十余里,李定国所部得以喘息之机,但永历帝一行人等却遭遇了另外一支清军的袭击,在人员损失过半之后,被迫进入缅甸境内。
自此之后,永历帝就与李定国失去了联系,清军很快就占领云南大部,李定国只能在滇缅边境一带活动,继续抗击清军。
后面的故事许多人都清楚了,永历帝进入缅甸之后被扣押,李定国虽然重振旗鼓,又有了十几万人马,但也在与吴三桂及缅甸的战争中损失殆尽。
最终,吴三桂率大军进入缅甸,逼迫缅甸交出了永历帝,之后在昆明将永历帝处死。
李定国虽然没有被吴三桂消灭,但他本人却在1662年病死,他至死都想着夺回永历帝,死前还告诉儿子,“宁死在荒野之外,也不要投降!”
以永历帝之死作为标志,南明就此灭亡,大西军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余部多被吴三桂收编。
可以说,大西军联合明朝抗击清军后,原本形势大好,却因为内讧不断,结果一步步走向灭亡。
孙可望是大西军和南明成败的一个关键人物,在他的带领下,掀起了新一轮抗清高潮,却因为他野心太大,专注于夺权,失败之后又出卖同袍,结果导致了大西军和南明的覆灭。
李定国则是另一个关键人物,一心一意与清朝对抗,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只差一点点,他就能逼得清朝低头了。
只可惜,李定国遭到了孙可望的暗算,纵然他能力再强,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