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珂睿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B轮融资,四川发展弘科基金投资
2025-08-04
【引言】
进口液相色谱仪,一台价格动辄上百万,甚至是科研院所里最贵的设备之一,但这并不是它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真正让人难以忽视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个领域几乎没有话语权,市场被国外巨头牢牢把控。这是一个看似专业冷门,却关系到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甚至药品研发的大问题。然而,就在最近,一个低调的国产公司——成都珂睿科技,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笔数千万元的融资,并大有“另起炉灶”为国争光的雄心。问题在于,珂睿科技凭什么在这片高技术壁垒的领域中杀出重围?这看似不起眼的融资,背后藏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第一高潮】
“进口垄断”与“国产突围”,这就是液相色谱市场的关键词。一边是国外巨头靠技术封锁和高售价占据着市场顶端,另一边则是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用户信任和资本支持上的多重瓶颈。珂睿科技的崛起,与国际老牌巨头像两驾赛跑的战车——一方背景深厚,资源雄厚;一方是“草根创业”,需要夹缝生存。这次融资能让珂睿科技走出多远?有人觉得这是国产仪器一个“厚积薄发”的开始,也有人怀疑,这家公司仍然无法撼动行业巨头的统治地位。谁对谁错?这个问题还留待时间来检验,但今天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它是如何在这场高科技的“对抗赛”中谋求突破的。
【发展过程】
从2016年成立至今,珂睿科技专注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别看“色谱仪”这个名字既专业又晦涩,实际上,它的应用触手可及。比如,超市里的牛奶有没有农药残留,河流里的水质是否达标,新药研发数据是否精准,背后的检测离不开它。
与普通消费者的使用场景不同,高精尖仪器的生产和研发要面对巨大的技术壁垒。众所周知,液相色谱技术起源于欧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被广泛应用。长期以来,我们在核心零部件上主要依赖进口,导致生产成本高昂,市场竞争乏力。更要命的是,由于用户长时间习惯于进口产品,对国产品牌普遍存在固有偏见:觉得国产的不一定可靠。
珂睿科技用自己的方式拆解这些痛点。他们选择从“基础设施”入手,将核心零部件根植本土——实现了全自研核心零件的国产化。据悉,这不仅降低了BOM成本,还摆脱了“卡脖子”命运。更重要的是,它还加强了供应链的安全性,避免了供货危机的风险。
【第一低潮】
在表面上,珂睿科技在技术突破和融资上的频频动作似乎让人看到了希望,但光鲜亮丽的背后却并不全是玫瑰。严格意义上来说,液相色谱市场是一个典型的“10%的技术解决90%的难题”的高科技行业,而珂睿科技的技术“天花板”到底在哪仍是未知数。
有反对声音指出,珂睿科技的突破仅限于国内市场,在许多高端领域,与国际老牌巨头的专利技术、品牌溢价仍有不小的差距。用户忠诚度也是个大问题。就像一个习惯用高档进口车的司机,你要说服他试试国产品牌,光靠技术参数是不够的,用户经验和品牌信任都需要时间来沉淀和累积。
此外,国产科学仪器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并不算理想。资本关注度不如互联网赛道,市场规模又被进口货压缩得所剩无几,珂睿科技这样的选手如何做到盈利并持续创新?这是个尚无太多答案的问题。而一旦后劲乏力,珂睿科技会不会重蹈一些曾经国产科技品牌“高开低走”的覆辙呢?
【第二高潮】
就在大家为国产仪器替代的现实问题忧心忡忡时,珂睿科技又传来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消息:他们的产品已经实现批量销售,并针对实验室推出了一款全自动样品前处理平台。这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技术词——简单来说,这个平台让检测从样品进入到得出检测结果的整个过程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节省人力的同时,大幅提高效率。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也直接撬动了市场。传统实验室的检测过程费时费力,而且极易受到人为错误的影响。不少实验室人员对此感到头疼。但珂睿科技用一键式自动化流程取而代之,让整个过程从繁琐变得高效,与此同时还能保证更高的精确度。而这个功能,恰好触及了液相色谱产品最核心的痛点!
资本方对此也大为看好,四川发展弘科基金的投资人朴雯铖表示,珂睿科技提供的从核心零部件到智能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技术路径,注定其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强。而从销售数据看,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和青睐程度也在逐步上升,这对国产品牌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第二低潮】
尽管目前来看珂睿科技发展势头喜人,但挑战并未结束。首先,研发的持续性投入是重中之重,科研需要时间和人力,但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不可避免,这可能对其利润率造成压力。其次,国外巨头不会坐视不管。像液相色谱这种技术密集型行业,巨头的研发速度和定价策略常常影响整个市场生态。一旦进口品牌在价格上放低身段,本就预算有限的经费单位是否会首选国产品牌,仍然值得商榷。
更让人意外的是,国内厂商之间的竞争态势也变得扑朔迷离。市场份额这么多,够不够真正分得开?如果珂睿科技无法从技术和产品线上维持领先,很可能在未来被“模仿者”赶超甚至颠覆。
还有行业专家指出,国产科学仪器的整体市场教育和用户信心培养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进口产品对市场形势作出调整,不仅会进一步挤压珂睿科技的空间,还可能拖慢整个国产仪器的普及进程。
【写在最后】
说实话,珂睿科技的成就值得鼓掌,但也不能盲目乐观。有人说它是国产科学仪器的一支“潜力股”,没错;也有人说它终究只是行业中的一小部分,放到国际市场上还不够看,这也没毛病。最大的矛盾点在于,我们既希望它代表国产崛起,又担心它无力扛起这个代表。
要说珂睿科技真正做到了打破技术壁垒,但填补用户信任“缺口”还需要时间;要说它是行业的方向标,落地到盈利层面又可能捉襟见肘。国产和进口,价格与品质,这些夹缝实在是太多了。
【小编想问】
珂睿科技的融资与国产仪器的“突围”之间,是希望的起点还是又一个泡沫?认为珂睿科技能颠覆进口垄断的,可能低估了国外巨头的反击能力;觉得国产品牌仍需仰人鼻息的,又是否高看了历史负担的“惯性”?珂睿科技能否将用户和技术两端的缺口真正填平,值得你我拭目以待。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