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介绍
乌克兰民众想恢复供暖是奢望!一些乌克兰民众因为房子没有供暖开始封堵道路闹事儿,他们要求乌克兰当局赶紧想办法恢复公寓楼的供暖
2025-11-22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国家的首都居民,因为没暖气竟然堵起了路?我问你个问题:当人们不再要求高薪、平价房,只求一点温度,这个社会已经冷到什么地步了?
最近,基辅和其他乌克兰城市出现了一个诡异场景。成群结队的居民站在马路上,举着纸牌,堵住来往的车,只为一个诉求——恢复供暖。视频里有人喊着孩子冻感冒了,有人举着自制标语,上面写着去哪了。与此乌克兰能源部的官员却在镜头前说:不要老盯着供暖,在家多穿棉衣就行。还有人建议城市居民去乡下过冬,因为那里可以烧木柴和煤。
听上去像玩笑,但全是真的。我查了一下背景。乌克兰的集中供暖系统主要依赖天然气。过去一年,俄罗斯持续打击乌克兰的能源设施,仅2025年10月的一轮袭击,就让全国30%到40%的天然气产能损失(数据来源:Interfax与乌克兰能源研究中心)。国际能源机构也警告,今年冬天乌克兰能源网络的稳定性处于高度风险。供暖管网、压缩站、电力系统相互牵连,一旦中断,整座城市的热力都可能消失。
而基辅的冬天并不好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料显示,乌克兰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可降到零下二十度。停暖意味着家里水管结冰、供水受阻、电暖器电费暴涨。换句话说,住在首都不代表生活更安全,反而可能最脆弱。
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乌克兰能源部宣布过冬季能源稳定计划,要保障居民的基本供暖。但所谓保障,更多停留在原则层面。实际的城市供热要依靠被反复袭击、难以修复的基础设施。结果就是:市政管网不通、锅炉厂停摆、供热时间一拖再拖。于是市民走上街头,堵路、喊口号,也算是一种取暖的方式。
我看过一段采访视频,一位四十多岁的基辅居民说,他家从十月中旬到现在一直靠电暖器取暖。电表上的数字跳得比心率还快,一个月电费比工资高出三分之一。他苦笑着说:我们现在的希望,不是发补贴,而是电别断。这种电暖自救正在城市里蔓延。各小区微信群里开始讨论哪种取暖器更省电,哪家商店还卖煤油炉。城市生活一点点退回到靠自己取暖的状态。
有官员说去乡下吧,乡下能烧柴火、烧煤。可问题是,乡下也没多少柴。根据乌克兰环境部门数据,去年冬天全国木柴需求量比平年高出两倍,很多林区被迫限伐。乡村能不能容纳更多迁徙的城市居民,也成了问号。
如果从宏观上看,这场取暖危机其实是能源系统的崩塌,也是社会信任的坍塌。城市居民不是不知道战争背景,他们真正愤怒的,是让他们自我调节的态度。穿棉衣不是政策,搬乡下不是方案。人们希望的是一点被认真对待的生活秩序。
我也在想,这种愤怒未必会转化为政治动荡,但它正在一点点改变乌克兰社会的底色。寒冷让人更务实,也更不信任承诺。大城市的精致生活在冬夜里破碎,人们重新学习烧柴、修炉子、封窗缝。每一次停电、停气,都在提醒他们:现代生活其实很脆弱。
一位基辅朋友在社交平台上写,我家暖气管冰冷,但我不敢抱怨,因为邻居家连电都没了。这句话让我有点发怔。那是一种被困住的克制,一种被现实压低嗓门的无奈。
冬天还没到最冷的时候,但街上的抗议已经越来越多。城市的灯光亮着,管道里却没有热水流动。
我不知道这个冬天,乌克兰人靠什么度过。也许是棉衣,也许是愤怒。可你说,等到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度,还能靠穿得更厚来取暖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