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介绍
芯片后门成数字国土隐形炸弹?网信办重拳出击释放什么信号
2025-08-05
当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突然在高速上熄火,当电网系统无故瘫痪导致大面积停电,当敏感数据悄无声息流向境外——这些并非科幻场景,而是芯片被植入后门可能引发的真实危机。2025年7月31日,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等三部法律约谈英伟达,要求其就H20芯片漏洞后门问题作出说明。这场看似寻常的行政约谈,实则揭开了全球算力霸权争夺战中最危险的暗线:硬件层面的数字主权攻防。
网信办约谈英伟达事件始末
事件源于H20芯片的特殊身份。这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特供版"AI加速器,在经历4月美国禁售、7月恢复供应的波折后,被曝存在"追踪定位""远程关闭"等安全隐患。值得注意的是,美议员曾公开呼吁要求出口芯片必须内置追踪功能,而英伟达相关技术据专家透露已趋成熟。
网信办的约谈直指要害:要求英伟达提交H20芯片安全风险的证明材料。这一行动基于《网络安全法》第35条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规定,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形成法律组合拳。约谈时机选择在芯片恢复供应半个月后,既给企业留出整改窗口,也彰显了"开放不忘监管"的底线思维。
芯片级后门:技术原理与国家安全威胁
硬件后门与传统软件漏洞存在本质差异。清华大学微电子所专家指出,芯片级后门可通过设计阶段预埋的电路模块实现,即便不联网也能通过特定频率信号激活。H20芯片可能存在的"远程关闭"功能,正是利用芯片内部电源管理单元的隐蔽通道。
这种威胁在关键领域尤为致命。以智能电网为例,若控制芯片被远程停用,可能导致区域性供电中断;交通信号系统芯片若被定位追踪,将暴露国家重要设施地理信息。更严峻的是,硬件后门难以通过常规杀毒软件清除,往往需要物理更换芯片。
法律层面,《网络安全法》明确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需通过安全审查。这与美国《芯片法案》要求出口芯片保留"监管接口"的条款形成直接对冲,凸显技术主权之争已从贸易领域延伸至硬件架构层。
从棱镜门到芯片门:全球安全审查机制对比
国际社会对关键技术产品的安全审查已成常态。美国FCC以国家安全为由禁用华为设备,欧盟5G网络安全工具箱将供应商政治风险评估制度化。这些案例表明,科技产品的安全属性正被重新定义。
中国建立的网络安全审查机制具有鲜明特色。《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将"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的涵盖范围扩展至芯片等基础硬件,审查办公室组织跨部门专家对产品架构设计、制造流程进行穿透式检查。这种机制在长江存储NAND闪存芯片、华为昇腾AI处理器等国产替代品上已显现成效。
万亿算力市场的安全博弈
英伟达面临的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市场,仅是全球算力竞赛的冰山一角。随着中国AI算力建设规模突破万亿,安全审查正在重塑产业格局。RISC-V开源架构的崛起提供了绕过技术封锁的路径,但建立自主芯片安全认证体系更为关键。
对企业用户而言,采购时需建立芯片安全检测清单:包括物理隔离高危芯片、部署异常流量监测、要求供应商提供架构设计白皮书等。某自动驾驶公司技术总监透露,其团队已对车载芯片实施"熔断机制",一旦检测到异常数据外传立即切断网络连接。
结语:约谈背后的中国式安全辩证法
网信办此次行动释放三重信号:技术开放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市场准入需要匹配主权要求,自主创新才是终极解决方案。"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顶层理念,正在转化为从芯片架构到产业标准的系统性实践。当算力成为新时代的战略资源,确保每颗芯片的可控可信,就是守护数字时代的国土疆界。